百书楼 >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最新章节 > 第298章 茅厕顿开

第298章 茅厕顿开


第298章  茅厕顿开

        后人看到如此短的滑翔距离肯定毫无感觉,当然不止后人,现场看到的几人也并没有足够的兴奋。

        因为真的是太短了,就两百多米。

        手舞足蹈的只有在天上飞了一两圈的莱特兄弟二人。

        他们请来的摄影师拍下了照片,莱特兄弟颇为激动:“或许我们的成功会成为轰动性的新闻!”

        不过很可惜,至少往后再推几年,他们的发明也没有受到什么重视。

        汽车已经突飞猛进玩命发展了二十多年,如今仍旧不是主流,更何况飞机。

        真正明白飞机价值的只有李谕,不过他暂时帮不上什么忙,刚才观察时只是在琢磨自己过几年是不是也可以搞个小飞机开着玩玩。

        反正是他上辈子基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如今的确很有机会。

        毕竟早期的飞机驾驶难度和后来的飞机完全是两个概念,最需要考虑的是安全性问题。

        也正是由于安全性的问题,这件事必然是要往后推一下,飞机技术的基本成熟还要最少十年以上。

        从李谕的一些专利申请就能看出来,李谕对于安全与质量看得很重,因为这是后世最寻常的思维模式。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以及竞争,后世的工业设计中已经体现出足够的人文关怀,产品经理们挖破脑袋研究人体工学以及用户便利程度。

        而在二十世纪初,更多的考量仍旧是收益,有点像是野蛮生长。

        这也是李谕拥有后世思维的一个隐性大优势。

        就算是不懂设计,但现代社会潜移默化中带给每个现代人的影响根本不是此时人能够想象的。

        试飞结束后,李谕几人来到了莱特兄弟的公司及实验室。

        ——就是莱特自行车公司。

        他们没有得到任何资金援助,能搞得起费钱的飞行试验,靠的就是卖自行车挣来的钱。

        很像之前提到过后世汽车界马自达的那个梗:“有钱了就搞转子发动机,没钱就卖车,挣了钱继续搞转子发动机。”

        莱特兄弟也差不多,自行车没卖出什么名堂,倒是业余爱好真正成就了他们。

        李谕看了一圈,很快就知道莱特兄弟已经初步解决了升力与驱动飞机飞行前进的动力问题。

        “我想你们可以继续提高动力,对升力的提升也有帮助。”李谕说。

        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哥哥威尔伯道:“李谕先生,您果然不愧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我们已经多次有这样的想法,可现在找不到更好的发动机。”

        李谕点点头,说道:“现在确实没有专门的飞机用发动机,虽然我能提供更大马力的引擎,但重量必然会增加,继而势必影响你们在飞机设计中的重量布局。”

        “这些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总归需要更大的马力,”弟弟奥威尔说,“我们有信心提升飞行的距离与高度。”

        他当然明白重量对飞机设计的影响有多大,甚至兄弟二人为了驾驶飞机一直严格控制体重。现在飞机的起飞重量就这么点,人的体重多个一两公斤都会有不小的压力。

        哥哥威尔伯·莱特问道:“有没有可能造出马力又大、重量又轻的发动机?”

        李谕说:“将来会有,不过新型发动机的研制需要一段时间,成功后,我依旧会无偿赠送你们一台。”

        李谕学过流体力学,这是当年的专业课,但尚未专门研究过空气动力学,所以关于飞机的设计细节无能为力。

        不过发动机他比较在行。

        威尔伯·莱特激动道:“太荣幸了,您是我见过第一个如此支持我们飞行试验的人!”

        李谕笑道:“不过是一台发动机罢了。对了,你们还需要对飞机升空后如何平衡操纵以及平稳落地进行试验。”

        奥威尔·莱特说:“先生提到的都是关键的点,我们此后的试验重心都将放在这些上面。”

        不过只靠他们兄弟二人,飞机的研制不会有什么大突破,还需要等到社会各界有了足够重视才行。

        就像汽车,虽然尚且没有击溃马车成为主流,不过它已经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欧美各国几乎都有公司进行不间断研制,完全是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

        而飞机早年的待遇就差得多。

        甚至试飞成功后报纸的报道也非常少,因为大部分报纸一度怀疑其真实性。

        唯独李谕在自家最新一期的《Science》上进行了讲述,并且针对飞机升力、操纵等原理进行了科普,然后做了一定的未来展望。

        受惠于他在科学界的名气,读者总算有了一点认知,不过更多的读者认为这是“科幻后遗症”,谁叫李谕的星战系列流传更过,其中又一度提到过一种“宇宙飞船”的概念。

        大家看飞机这件事就像几十年前当初看待著名女作家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或者是李谕星战系列中的“机器人”。

        反正都是感觉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不过李谕并不着急,属于大众的正常反应。

        ——

        当他们返回纽约时,谢煜希已经申请下了安全带和后视镜两项汽车专利。

        李谕随即将专利的情况电报告知了底特律的福特、亨利·利兰,以及德国的迈巴赫及卡尔·本茨等人。

        出乎意料的是,几位汽车界大佬都对后视镜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反而觉得安全带可有可无。

        迈巴赫甚至直接回复:“后视镜技术对于改善驾驶者的视野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发明!”

        卡尔·本茨也发来了请求,希望购买这项专利的使用权。

        底特律的福特如今正在汽车研制,当即表示要在此后的生产中加上后视镜。

        反正他们都认为后视镜好处极大。

        李谕写了几份技术授权合同,将来各大车企使用此项技术只需要给相应的专利使用费即可。

        各大车企肯定乐得采用,因为李谕的设计已经非常完善,没有多少改进空间。

        李谕感慨,还是靠技术挣钱过瘾,堪称一劳永逸。

        难怪后世高通能通过5G使用费大赚特赚。

        比如一部四千元左右的手机,单专利费用,高通就能赚将近100元,还没算芯片和基带费用。

        这就是掌握专利才有的巨大利润。

        所以李谕才想要走博世的路线,先成为汽车行业上游的核心技术供应企业。

        至于安全带嘛,反正如今汽车的车速不高,福特等人认为不会出现重大的人身伤亡情况。

        唯独表现出一些兴趣的只有保时捷,他是个赛车痴迷者,听闻过此前一位赛车手用皮带固定自己从而捡回一条命的事情。

        于是保时捷在电报中请求购买几条安全带。

        李谕知道这项技术的推进需要花点时间,于是根本没要保时捷一分钱,免费做了几条邮寄给他。

        就当产品推广费。

        用不了多久,车速提上来后,大家就知道安全带有多重要。

        ——

        漂洋过海后,发在物理学会会报上的文章终于被欧洲学界看到。

        本来欧洲学界并不屑于看美国的科学杂志,但谁叫是李谕写的,不能不看。

        作为提出两朵乌云的开尔文勋爵,也是头一次看到有人说“光速不变是基本原理,无需证明”的观点。

        李谕关于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援引对于有物理修养的人来说不难理解。

        毕竟真的没有人想过证明为什么苹果不会朝天上跑。

        都是理所应当嘛!

        但即便是开尔文勋爵,仍旧觉得光速不变的问题违背了伽利略的经典变换,在大部分人看来,相向而行的两人,速度肯定要更快。

        关键这也符合日常观测。

        矛盾啊,太矛盾了!

        开尔文勋爵对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说:“你是懂天文学的,他曾经提到太阳的光线需要八分钟才能到达地球,你怎么看?”

        哈金斯会长说:“虽然知道不太现实,但我宁可相信牛顿说的,存在超距作用,一瞬间,不对,不需要时间就可以到达地球,因为这可以避免好多问题。”

        开尔文勋爵说:“恐怕问题无法避免,光确实有速度,算不上超距作用。但一旦果真如此,再联想此前他关于河外星系的那几篇文章,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哈金斯终归专门搞天文学,想了想说:“您指的是光线到达我们这里需要上万年?”

        开尔文勋爵说:“是啊,如果是这样,光也太慢了,所以我想光速不会只有这么点。”

        哈金斯会长说:“可从迈克尔逊的数据看,真空中的光速就是一个基本确定的值。”

        开尔文勋爵叹道:“所以实在是让人想不通!”

        两人研究了半天,终究讨论不出个所以然。

        迈克尔逊和莫雷的实验已经在许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做过许多次,大家一致确定没有错误。

        很多人表达过疑惑,但真心不知道为什么。

        不仅开尔文勋爵此刻看到李谕的说辞感觉难以置信,欧洲各界的表现都差不多。

        马赫直言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偷懒的理论!找不到原因,竟然就说它无法证明?实在愧对李谕各种院士加身的名号。”

        马赫支持者奥斯特瓦尔德说:“这完全是在阻碍科学的进步,因为他竟然想要让我们坦然接受物理天空中存在乌云的事实。根本就是对物理学的莫大侮辱!如同侦探找不到杀人凶手,就说没有凶手一般。”

        这两位也是老反对者了。

        不过他们在学术界的话语权并不轻,马赫早已成名,奥斯特瓦尔德过几年还会拿到诺奖。

        好在李谕也是有支持者的,玻尔兹曼老爷子本来和奥斯特瓦尔德就非常不对付,立刻撰文回击:“还请几位仔细阅读文章,李谕并没有无来由地单纯抛出一个荒诞结论,反而更应该看作一种科学的引子。”

        奥斯塔瓦尔德已经和玻尔兹曼为了原子理论打了十几年嘴仗,虽然和后世爱因斯坦及玻尔这种神级论战无法相提并论,但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也是非常著名的。

        另一位超级大咖普朗克评价过两人的论战:“这两个死对头都同样机智,应答如流;彼此都很有才气。”

        普朗克真是蛮有意思,两场论战都是见证者,感觉像见证了两个时代。

        但区别就是奥斯特瓦尔德的“唯能论”实在拿不出手,过不了多少年大家就知道原子理论的正确。所以导致他与玻尔兹曼的论战乏善可陈。

        必须要势均力敌才有意思。

        爱因斯坦虽然在与玻尔的论战中败下阵来,但他以及他的阵营提出的一些观点可以说大规模推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就比如那句“上帝不掷骰子”,甚至“薛定谔的猫”也是为了反驳玻尔而提出。

        额,没错,薛定谔作为量子力学大佬,巅峰论战中是站在爱因斯坦这一边反对量子力学的……

        普朗克两次论战则都当了旁观者,玻尔兹曼那次是因为他还人微言轻;而爱因斯坦和玻尔论战时,他已经成了公认的权威,是主持者,要当评委。

        还有一层原因是普朗克行事比较谨慎,他算大器晚成,不喜欢当排头兵冲锋陷阵。

        但现在当身在柏林大学的普朗克看到李谕的文章后,则迅速提笔写了一篇电文发去纽约:

        “李谕小友,惊闻你再次赴美‘旅游’,敢问有没有做好正事?有没有写好星战前传?”

        好嘛,再次越洋催稿。

        果然大佬的观点总是让人猜不到方向。

        李谕看到电文哭笑不得,立刻给他回了电报:“普朗克教授,前传已经付梓印刷,相信用不了多久欧洲就可以看到。”

        普朗克看到李谕的回信心满意足:“这才像话!”

        爱因斯坦由于在瑞士,看到美国物理学会的文章要晚一些。

        但只看到几句,就知道事关自己进行的研究,于是迅速拿着报纸来到厕所仔细端详。

        专利局的领导用余光看到了蹑手蹑脚跑出办公室的爱因斯坦,不过他已经习惯爱因斯坦上班摸鱼了,见怪不怪。

        爱因斯坦一直在研究李谕上次的回信以及自己的文章,如今看到李谕提到的“光速不变是基本公理”,顿时感觉喜出望外。

        “是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证明不出就不去证明,反而用它当作基本假设不就可以?如果推出来的理论证明没有问题,不就把理论圆了起来!”

        想通这个关节,爱因斯坦头脑越来越清晰,虽然身在厕所,依旧感觉不到臭气。

        甚至在听到有人拉屎的声音后,想到了一句中国成语:“果真犹如茅厕顿开!”


  (https://www.baishulou8.net/xs/3485152/116760681.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aishulou8.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lou8.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