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楼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在线 > 第852章 前往沪东

第852章 前往沪东


常浩南要的那些大型实验设备,尤其是两部电镜,不仅价格高昂,而且设备本身还要针对使用环境进行特调。

    所以形式上肯定不能和之前栗亚波置办的那些小打小闹一样,搞个产品清单看一下型号和配置,然后就直接付定金下单。

    而是更接近于常浩南熟悉的军售贸易。

    买方需要派个代表团,或者至少几个代表过去和对方沟通情况,把从生产到运输到安装再到售后的细则都确定好了之后,才能签合同。

    如果要是搁在过去的华夏,那要买这种高端设备,大概率还会附加不少使用层面的限制,谈判起来就更复杂了。

    再加上唐林天又准备通过搞多方共建拉来一部分资金,所以流程还要更复杂一些。

    即便因为常浩南这个当下炙手可热的招牌,所以一路的审批基本都开着绿灯,但还是经过了前后两轮、总计一個多月的可行性研究,才把那个去欧洲购买设备的代表团给组建起来。

    这样可以一边走后续的经费划拨流程,一边考察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设备。

    等到钱批下来之后,第一时间就下订单。

    而杨慧梅教授作为京航大学和火炬集团双方都认可的代表,以及过去曾经跟多国进行贸易谈判的丰富经验,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实际主持代表团工作的副团长。

    一路兜兜转转,到代表团启程的时候,都已经进入到8月下旬了。

    火炬实验室也逐渐变得热闹了起来——

    实验室的第一批学生里面,除了常浩南亲自带的栗亚波以外,都来自外校。

    6月份毕业之前肯定没办法进组。

    至于暑假期间……

    包括常浩南在内的四个老师也都才刚刚结束学生生涯不久,并不是什么魔鬼。

    并没有强制要求提前进组。

    所以几个人都是进入8月份之后才陆续来京航报道的。

    其中,姚梦娜最终正式选定的开门弟子仍然是万川晴。

    也就是之前跟栗亚波一起参加面试的那位金陵大学物理系女生。

    刘方平同样选择了那次面试中的另一个人,来自湘省大学,叫谭锐帆。

    他和雷志兴虽然没亲自参加那场面试,但常浩南后来还是把面试情况整理出来交给了他们,让二人自行决定招生人选。

    而后者就没有从名单中选择,而是招收了一名来自青华大学的学弟。

    看上去,二人应该早在雷志兴毕业加入火炬实验室之前就认识了。

    除了三名硕士生以外,还有一名常浩南名下的博士。

    王杰。

    硕士毕业于冰城工业大学李志宏教授的课题组。

    本来他是可以在原组继续读博的。

    不过,他在硕士一年级的时候曾间接接触过常浩南主持的那个轴承项目。

    当然,那个时候,常浩南也只是在读博士一年级而已。

    所以王杰倒也并没什么想法。

    但是又过了两年,当后者快要毕业的时候,却在无意中看到了一条新闻。

    一条来自京航大学的新闻。

    这才发现,本来是跟自己同一年本科毕业的常浩南,竟然已经当!教!授!啦!

    还是二级教授。

    甚至比他当时的导师李志宏教授还高一级。

    所以,他的心思才又活泛起来。

    好在李志宏老师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在毕业问题上设置什么障碍。

    总之,王杰就这么从冰城工业到了京航。

    对于这些来自外校的学生,尤其是硕士生来说,第一个学期除了要密集的上课以外还需要熟悉自己的课题以及实验室的情况,其实很难腾出什么时间来真正进行科研。

    所以虽然一下子有了5名研究生,但真正能马上开始干活的,也就只有栗亚波和王杰两个人。

    本来按照常浩南的意思,咱们这9个人作为火炬实验室的启动成员,应该找个大家都有空的时间出去吃个饭什么的。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8月21号,新生报道之后的第二天,刘方平和雷志兴那边就来了新活。

    华夏船舶工业集团已经批准了沪东造船厂提交的方案可行性论证。

    使用Gas-Transport液货舱和蒸发气完全再液化系统的LNG船正式进入了项目研发流程。

    其中,船只的整体结构计算,以及再液化系统与其他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都会交给火炬集团,以及火炬实验室来完成。

    于是,才刚刚回到京航没几天的二人只好再次前往上沪。

    考虑到这一次是双方之间的正式合作。

    所以同时作为集团和实验室负责人的常浩南,自然也得跟着过去露面签个字。

    聚餐的事情就只好先搁置起来了。

    ……

    从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开始,雷志兴就开始和常浩南介绍沪东造船厂的大体情况。

    毕竟他和刘方平已经在那边断断续续地待了差不多七八个月的时间。

    而根据二人的了解,常浩南此前唯一一次到上沪就是年初来参加C808客机的取证成功仪式。

    并没有去过其它地方。

    甚至除了蔡宏桂以外,应该也没直接接触过那边的同志。

    结果,飞机落地之后,常浩南却轻车熟路地开始跟前来接待的同志热情交流。

    看得雷志兴和刘方平目瞪口呆。

    俩人停留在机舱门口,甚至一时间忘了往舷梯下面走。

    “咱们上个月回京航之前,沪东这边的人不是还说,他们跟常教授不熟吗?”

    雷志兴稍稍凑近刘方平,小声问道。

    “确实是这么说的。”

    后者的回答突出一个简明扼要。

    不过雷志兴也早就习惯了老伙计的这种讲话方式,并没有在意,而是叹了口气,紧接着摇了摇头

    “咱老板这人脉,简直深不可测……”

    实际上,常浩南确实不太认识沪东造船厂这边的人。

    就连蔡宏桂,也只是见过两面而已。

    但去年国庆那会,他就跟701所的林青约好,会抽时间去参(视)观(察)一下正在建造过程中的国产新型护卫舰。

    不过后来他一直都比较忙,也不值当为了这个事专门跑一趟沪东。

    所以就拖到了现在。

    而正在大场机场的停机坪上跟常浩南谈笑风生的,正是林青。

    以及船舶工业集团的一名副总经理,吴文涛。

    后者和常浩南在去年年末那次千禧年晚会上有过一面之缘。

    其实在船舶总公司拆分之后,701所和沪东造船厂已经分别隶属于船舶重工和船舶工业两个集团。

    不过,船舶系统内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非常常见,再加上华夏两个主要生产护卫舰的船厂,也就是沪东和黄埔都在船舶工业旗下,所以分家几乎没怎么影响到双方之间的合作。

    包括林青和吴文涛之间,也算是老相识了。

    在一番寒暄之后,常浩南一行人便分别坐上了几辆中巴车。

    “常总,咱们关于LNG船的合同签字仪式定在明天下午,那今天就按照林青同志的安排,先带着您去护卫舰那边看看?”

    待到车子开动之后,坐在过道另一边的吴文涛侧过身子,征询常浩南对行程的意见。

    “我么……客随主便。”

    常浩南两辈子加一起都没亲眼见过造船厂里面是什么样的,不管怎么安排他都不会有意见。

    “那好。”

    吴文涛点了点头,然后对坐在前面的一名工作人员指示道:

    “去2#船坞。”

    (本章完)


  (https://www.baishulou8.net/xs/3546805/11110280.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aishulou8.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lou8.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