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装修


在调剂商店食堂吃好午饭,陈静找来一辆挎斗车,带着李安然和闫友芳就到了前门四合院。

  下了车,闫友芳看了一会,伸手摸着门前的狮子头,叹息一声,“这两尊狮子还是我从石场拖回来的,这一晃都三十多年了。”

  “闫师傅,这次要麻烦您再出手了。”李安然打开门,伸手请他们进去。

  在院子里面前前后后转了一圈,然后李安然拿出纸笔,画了一个示意图,标注上了自己的要求。

  有些设计不合理的地方,闫师傅提出了修改意见,也就半个小时,一个装修计划就完成了。

  陈静在一旁看了,心里有些担心,“安然,这样子大弄可得花不少钱呢?你不是还要买其他东西吗?”

  “先看看闫师傅的报价吧,如果太贵了我们再削减一点。”

  闫友芳拿了纸笔算了一会,“安然,大工九个,小工二十个,工期半个月,包吃两顿饭,工费大概两千七,材料费大概要三千五,不够到时候再补,您看如何?”

  “包吃饭?”李安然有些懵。

  旁边陈静解释,“这是行规,主家包中午晚上两顿饭。”

  李安然苦笑,“姐,我是没地方烧饭,手里粮票也不多,能不能都换成钱,闫师傅你们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也行,每人一毛一顿。”闫师傅也是爽快,立刻就答应了。

  李安然心算了一下,摇摇头,“不行,一毛一顿能吃个啥?都是体力活,吃不好可不行。这样吧,咱凑个整,工费三千,饭钱包在里面。”

  陈静和闫友芳都吃了一惊,如果这样算,那就是一顿三毛多了,等于李安然给了三倍的饭钱。

  “其他都好说,就是那厨房灶台用的不锈钢板我可买不着,这得你想办法。”闫师傅又说。

  现在是计划经济,不锈钢板又是稀罕物,外面市场上压根就买不着,这要找门路才行。

  李安然刚来京师一个多星期,两眼一抹黑,哪里去买不锈钢板啊。

  于是他求援的目光看向了陈静。

  陈静微微一笑,“于晓霞你还记得吗?她是红星钢铁厂的财务,找她弄点钢板应该不在话下。”

  “对啊,我怎么忘记这个茬了。”李安然眼前豁然开朗,“我这两天就去找她。”

  想起于晓霞,他又想到诸天,这么久大家也没有联系过,似乎应该走动走动才好。

  “姐,要不咱找时间把于姐和诸天都约出来聚聚?”

  “行,我回头电话他们,看看他们什么时候有空。”

  李安然从书包里掏出一叠钱,数了三千块交给闫友芳,“这些钱您先去订材料,明天我再把余款给你。还有这些钥匙也给您,上面都做着记号。”

  所有的事情做完,李安然着急回家烧饭,于是自己告辞先走了。

  等他离开,闫友芳看看陈静,“丫头,你这个朋友不错啊,可交。”

  陈静嗨了一声,“叔,这位您可得仔细伺候着,他叔是咱们四九城的那位治安处李处长,他婶是文工团的副团长。这件事做好了,以后求人的时候也好张嘴不是吗?!”

  闫友芳吸了一口冷气,“他是李判官的侄子?”

  陈静微微皱眉,“叔,以后李判官这种话就不要说了,人家官面上规矩多,小心因言惹祸。”

  “知道了……嘿……以前没听说李判……李处长有这么个侄子啊。”

  李安然先去菜场买了点菜,这才回去。到了家,果然叔叔婶婶都还没有回来,于是他就围上围裙开始在厨房里忙活起来。

  半个多小时后,门锁响了,孙慧清进了门,就闻到一股菜香,“咦?你这是烧了什么菜?”

  “红烧划水,油焖茭白。”

  孙慧清闻言大喜,“哪来的茭白?”

  她是苏州人,油焖茭白便是典型的江南菜。茭白在北方很是罕见,已经有许多年没吃过这一口了。

  “不知道,去菜场的时候看见有卖,就买了两斤回来。”李安然将锅盖盖上,端着油焖茭白出来,“婶,先尝尝,看看我手艺如何?!”

  孙慧清洗了手,拿了筷子出来,夹了一块茭白往嘴里一放,一种说不清的幸福感就包围了全身,忍不住哼了一声,“老天爷,就是这个味道,好吃。”

  “喜欢吃家乡菜还不简单,明天我再去菜场找找,今天有茭白,明天说不定就有其他的。”

  孙慧清咽下食物,嘿了一声,“你倒是敢想。这么些年了,我就没见过江南的菜有卖的。”

  李安然也拿了筷子夹了一块丢进嘴里,“还行,就是这盐不行,还有酱油也差点意思。对了,京师有没有辣酱油卖?如果有的话,我可以做炸猪排。”

  “应该没有吧,我从来没有看到过。”

  两人正闲聊,门锁响了,李宁波开门进来。

  “快快快,今天有好东西吃。”孙慧清上去接过包,然后给李宁波身上扫了扫灰,就把他推到饭桌前,“看看这是什么?”

  “呦呵,油焖茭白啊,今天可以多吃一碗饭。”李宁波看到桌子上的菜,也有些喜不自禁了。

  “我艹。”李安然轻声叫起来,一溜烟窜进厨房里,掀开锅盖,这才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

  孙慧清也跟了进来,伸长脖子看了一眼,“没烧过头,鱼头鱼身子呢?”

  红烧划水,其实就是红烧鱼尾巴。因为鱼的尾巴是活肉,所以肉滑鲜嫩,是江南名菜。

  “还有一个清蒸鱼,一会就好。”

  这顿饭把三个江南人都吃舒服了。

  特别是李宁波,十六岁参军后就没怎么吃过家乡菜,今天那是恨不得把汤也喝了。

  李安然把今天下午的事情都详细说了,别的没什么说起乔四爷,李宁波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这人一家子就没有好人。抗战那会儿乔老四就做过伪政府官员,虽然没有大恶,巧取豪夺的事情没少干。解放后也不老实,配合对面的特务进城搞破坏,不过没有抓住他的确实证据,让他逍遥了好些年。”

  “听说他儿子在对面秘密部门工作,还是高官?”

  李宁波摇摇头,“这个我不知道,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也许很多人是冤枉的,这个人绝对不会。当时办他案子的人调走了,所以详细情况我也不是最清楚。”

  其实乔老四到底怎么回事李安然是不关心的,之所以问,也是要确定仓库里的东西不会有后遗症,省的将来平反了,人家后代跑来要回去。

  等李宁波进屋后,孙慧清把李安然拉到小屋,拿出一叠钱来,“安然,这三千块你拿去投资,说好了,违法乱纪的事情咱可不能干。”

  李安然收了钱放进书包里,“放心吧婶,我都查过了,保证不违法。”

  可不是吗?现在连文物保护法都没出来呢。就算出来了,他的行为也属于合法范畴之内。

  一大早,李安然到了前门四合院门口,就看到院门大开,里面人声嘈杂,便知道闫友芳已经带人进场了。

  进去一看,果然里面有好多人,男女都有,居然还看见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在搬砖头。

  “闫师傅早啊。”李安然看到闫友芳从西厢房耳房里面出来,赶紧上去打招呼。

  闫友芳扔掉手里的家伙事,赶紧过来,“安然啊,来这么早?”

  “这不怕你用钱嘛,所以赶紧送来了。对了,怎么还有两个小孩在干活呢?”

  闫友芳转头看过去,指着那两个小孩,“你说他们啊?我的哥的孩子。这不放暑假嘛,所以叫过来打打小工。”

  李安然本来想说孩子太小之类的话,不过看到他们身上补丁又补丁的衣服,到了嘴边的话就咽了下去。

  从包里掏出一叠钱,交给闫友芳,“这是尾款,你数数。”

  闫友芳见钱用橡皮筋扎住的,便知道这都是数过的,于是往兜里一揣,“不用数了,我信得过你。”

  李安然也不计较,看了一圈,见大伙都在忙碌,于是就告辞离开了。


  (https://www.baishulou8.net/xs/3640721/11111113.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aishulou8.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lou8.net